一个团队,没有变革就是等死,有些变革,弄不好是找死,但这是所有优秀团队的宿命! 这是之前看到的一句话,觉得特别适合当前的一些思考。我相信,变革对一个团队如此,而对个人更是如此,一成不变就是等死,有所改变可能会让你失去点东西,或让你感到不自然不舒服,但这是成长必经之路。
一个人想要有所改变,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,特别是思维模式和观念的转变。原因也很简单,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的价值观,是长时间植入在脑子潜意识里面的,就算做出一点小的改变,不自觉又回到之前的习惯里面了,这就是习惯的力量。团队想要有所改变,更是难上加难。
今天主要整理下,最近对于个人改变的一些思考,以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下。先放一张自己总结的图:
自我超越(Personal Mastery),这个词是指不断地、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。第一次对这个词有深刻认识,是在读了管理学大师Peter Senge的《第五项修炼》之后,自我超越是其中一项修炼,它的本质和个人变革、改变自己等等说法是一致的。但是很难得是,Peter Senge对其做了深入的阐述,并给出了一个如何自我超越的大框架。他认为,自我超越是每一个有所追求的人,毕生需要进行的修炼:不断的认清自己的现状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(个人愿景)、知道差距之后做出改变。一个成长型的团队的前提就是,它的成员必须要不断进行自我超越,否则所有变革都只是个口号,然后大家一起乱扯淡一通之后无果而终。
我认为自我超越的核心是改变。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现状都认不清,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改变从何谈起?如果硬说自己有所改变,那改变的意义何在?比如有人说要早起,问题是早起之后刷手机,那这个改变有什么卵用?或者只是口头说说,实际行为依旧我行我素,也是没什么卵用。
认清现状和明确愿景的目的,就是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知道自己的差距,然后为这些差距设定目标,不断地行动起来才能缩小差距。
改变不易,这个词只有当你尝试改变,失败过N次,之后才能有所体会。改变的最大敌人就是惯性,业已深入骨髓的做事方式,行为方式,思维方式,潜意识会时时刻刻把你拉回原来的轨道,而要对抗惯性则需要花费大量的理性意识,理性意识是要耗费大量脑力的,很容易产生疲劳和厌恶感。所以,有条建议:要改变或养成一个习惯时请确保精力充沛!
理性如何打败惯性呢?需要强大的动力,而这个动力也是多方面提供的:
一方面,美好的愿景本身就是极大的动力来源。想一想满身的腱子肉、想一想骚气的甩尾漂移、想一想画面精美的游戏体验,立马健身、练车、码代码的劲就来了。
另外,自卑和优越感也是极大的动力来源。 当你发现自己不如别人,产生自卑感,有了危机意识后,自卑感会推着你做出改变,所以大家老是说危机感,没有危机感,大家都是温水煮青蛙,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当你发现某些方面比别人强,有些小得意时,你就不自觉地在这些方面进行更多的学习和改变,而这种优越感会拉着你改变,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某一门课学的好,老师一夸奖,越学越好的原因。自卑感推着,优越感拉着,形成一股合力,改变才不会中途而废。但是过犹不及,自卑过度,发现理想现实差距太过遥远,而自暴自弃,会彻底让你丧失改变的推动力;相反,优越感爆棚,骄傲自满,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,改变的动力也会不足。自卑和优越感的概念来自个体心理学大师Alfred Adler的《自卑与超越》。
上面聊了聊,自我超越的指导性方法和改变的心理学逻辑。至于想要改变什么,是非常个人的事情,毕竟人和人想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。但是总体上来说,自我超越是必须要坚持的!时时刻刻准备革自己的命!拥抱变化!才是正道!
(以上观点,纯属个人理解,大家就随意看看吧!)